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,什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


教育学之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? 你好 , 给你一点建议 , 希望对你有帮助:
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,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、地位问题 , 总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, 也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 , 从而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,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、重视这个问题 。
在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 ,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,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, 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。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 , 是客体 , 也是教育的主体 , 这已是无庸置疑的了 。 因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 , 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对象 , 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, 是具有不同素质、不同个性、不同特点的人;其次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, 他们有主观能动性 , 他们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的权利 。 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 , 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 。 教师只有清楚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, 才能真正地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,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。
一.
尊重学生的人格 。
再小的孩子 , 都有自尊心 , 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。 过去 , 我们总是认为家长、教师是绝对的权威 , 这主要受长久以来的封建家长制的毒害 。 现在该是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时候了 。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, 才能培养出有自尊心、有民族自豪感的人 。 教师不应该看不起学生 , 对学生应态度温和、谦逊、平等、友好 , 让学生有表达自我的机会 , 有保留意见的空间 , 有发挥特点的余地 。 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、共同探讨、共同进步的、平等互助的态度 , 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 , 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 , 而不致消极、被动 。 尊重学生的人格 ,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是同样平等的人 , 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。
二.
学会欣赏学生 。
陶行知先生曾说过:"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,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 , 是创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。 "这个观点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的 。 过去 , 作为教师 , 总以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为荣 , 总是摆着高高的架子 , 让学生敬而远之 。 其实 , 这种刻意 , 是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 。 试想 , 让学生敬畏 , 让学生仰视 , 学生又怎会向你倾吐内心 , 又怎会使你真正地了解他们 。 没有了解 , 谈何教育?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富有个性特点的个体 , 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闪光的地方 。 而这些闪光点 , 不是教师所恩赐的 , 教师仅仅是起到挖掘、培养、塑造的作用 。 在此过程中 , 即教育过程中 , 应是双向、互动的 , 也就是说是教师和学生是在相互学习、相互作用的 。 既然老师能成为学生的崇拜对象 , 学生也应该能被老师所欣赏 。 很有可能哪一天 , 你的学生就会成为一位不仅让你崇拜甚至于让世人崇拜的人 。 应该说 , 每一名未成年的孩子 , 都潜藏着这种可能性 。 感觉到被欣赏 , 学生就会从老师身上找到知已的感觉 , 老师就不再是一个严厉的管制者 , 一个权威者 。 老师欣赏学生、走近学生 , 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一个重要因素 。
三.
允许学生犯错 。
俗话说 , "人无完人" , 每个人都不完美 , 都有犯错的时候 。 而大人与孩子相比 , 犯大错的往往是大人 。 这么一想 , 作为大人 ,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犯一点儿小错呢?其实 ,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总结经验教训 , 从而学得更聪明些;而整个人类 , 也是在不断地犯错、不断地碰壁过程中 , "摸着石头过河" , 从而获得进步 。 正所谓"吃一堑 , 长一智" 。 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 。 他们只有被蜜蜂蜇过才深切知道以后不能再捅蜂窝 。 当孩子犯错后 , 必要的指导、教育还是要的 , 但我们不要指望 , 经过教育 , 孩子就不再、也不能犯错误了 。 因为"犯错、吸取教训、获得进步" , 这本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必然过程和规律 。 有一点 , 教师应该明白 , 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 , 在犯错后明白一定的道理 , 并懂得自己总结出避免今后犯同样错误的经验 。 因为 , 学生的每一次的错误、失败都有可能成为他今后某一个成功的铺垫 。

推荐阅读